当Manus、DeepSeek等人工智能(AI)工具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热潮时,这场关于AI的讨论,对薛冰而言,其起点或许要追溯到近十五年前——不在硅谷的聚光灯下,而是在新西兰惠灵顿自由、专注的学术氛围中。
如今,薛冰是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、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新西兰工程院院士以及IEEE(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)会士,真正地站在了新西兰AI教育的前沿,是新西兰AI领域的领军者。
薛冰
“你得做最新的研究,才能做最好的教学。”
然而,薛冰教授的路径并非坦途,更像是一场由兴趣驱动、偏离传统轨迹、并在意想不到的学术自由中找到方向的探索之旅。
01、我想做一些更实在的事
薛冰与人工智能的故事,并非始于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。
她的学术起点是信息科学与工程,硕士阶段则进入了深圳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。“说实话,”她在采访中坦诚回顾,“读研究生时,我对战略管理、人力资源管理这些东西总感觉领悟不到精髓。”她渴望一些更“实在”的东西。
Source: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
在攻读管理学硕士期间,她偶然接触到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,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“我发现这个东西可能是我比较擅长也比较喜欢的,”她回忆道,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吸引,让她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真正热爱并擅长的领域。这也为她未来的求学与职业选择奠定了基调。
有趣的是,那段“弯路”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工作。“虽然我后来转向了人工智能,但我发现之前的管理学和经济学背景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多元化,”她反思道,“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不仅让我以更开放的态度看待科研,也帮助我更好地建设团队、与他人交流。在AI这样一个本身就是交叉学科的领域,这种多元视角反而变得相当重要。”
2010年,在考虑攻读博士学位时,薛冰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。她指出,新西兰自由的学术氛围与国际领先的团队,深深吸引了她。
“当时联系了不同国家的导师,”她解释说,“新西兰这边老师的回复特别认真,一封邮件就给了我很多需要的信息。”进一步了解发现,这里的研究团队的研究实力在国际上颇具分量。“其实做研究,选择导师和研究团队比选择国家更重要,”她强调,“这个团队在某些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。”
薛冰读博期间
除了研究实力,从交流的往来中也让她窥见了一种不同的学术环境。“来之前就感觉,这里的科研环境比较自由,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,尊重你的研究兴趣和方向。”顺畅的申请过程更坚定了她的选择。再加上新西兰宜人的自然环境,这趟南半球的求学之旅就此启程。
02、从博士到教授的全方位支持
在新西兰的学习和生活印证了她最初的判断。薛冰发现这里的学术氛围比预想的更为自由平等。她观察到,“学生可以毫无压力地与导师探讨交流,无论是一对一还是小组会,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。有时候甚至觉得学生的‘地位’好像更高!
薛冰读博期间
这份自由延伸到了博士研究的核心。
“博士生刚来的前一两个月,可以自由地去寻找题目,一般不会强加学生必须做某个方向。”她承认博士学习本身强度不低,但学校也强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,“希望学生有时间锻炼身体。时间安排上比较自由,可以晚来,愿意的话也可以周末工作。”这种信任和空间,让她能够真正基于兴趣和潜力去探索研究方向。
博士毕业后,薛冰的职业发展迅速。2018年,她获得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员工优秀奖(Victoria University Staff Excellence Award),她形容,这是她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“当时刚毕业不久,能获奖感到非常荣幸。”
随后,她的步伐更快:2020年晋升为教授,是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工程学院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教授。国际认可也接踵而至,包括2023年当选新西兰工程院院士,2024年成为IEEE会士——后者是“国际上非常不容易”的荣誉。
薛冰教授(左一)被授予新西兰工程院院士
Source: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
这些成就的背后,是她自身的勤奋与才华,也离不开学校长期持续性的支持。
“早期主要是导师和同事的支持,后来扩展到整个学院、学校层面。”重要的是,这种对AI领域的支持并非近年AI热潮下的应景之举。“我们学校的AI课程大概九十年代之前就有了,”她指出,“有些老师,包括我的导师,八九十年代就从MIT等地回来开始教AI。学校一直都持支持态度,近年的‘热度’更多是学生需求增长,推动了相关专业和项目的设立。”
03、新西兰AI教育,以实践为导向
2023年,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开设了新西兰第一个完整的AI本科学位,薛冰深度参与了其理念的构建。该专业区别于传统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关键在于其“广度”。
“如果你选AI专业,那么核心的机器学习、AI方法、图像处理、自然语言、大模型等内容都是必修的,”她解释道,这与计算机专业中AI可能只是选修模块不同。
图片
薛冰教授(中)在就职典礼上
Source: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
项目设计也充分考虑了AI素养在各学科日益增长的重要性。“我们考虑到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能想学AI,”她说,于是在不同年级设计了相应难度的课程,方便非本专业学生选修AI基础课,甚至辅修或攻读双学位——许多学生正积极利用这些选项。
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AI教育,延续了新西兰教育“实践导向”的核心理念。
“我们不希望AI只存在于实验室里,”薛冰强调,“希望它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,这样才能走得长久。”
学生们,即便是本科生,也有机会参与真实项目,聚焦新西兰本土的实际需求——从第一产业(农业、水产养殖)到森林环境、气候变化,再到医疗健康(皮肤癌检测)。与华为等企业的合作项目也向学生开放,让他们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和现实挑战。“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掌握理论,更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数据,思考如何真正解决它们。”
薛冰教授(前排右三)所在的研究团队
Source: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
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授AI,本身就意味着永恒的变化。“你得做最新的研究,才能做最好的教学,”她直言不讳,“这也是我们团队教学一直还不错的主要原因,大家都在积极做研究。”课程内容并非一成不变。
“我们每年都在修改内容。去年的软件今年可能就过时了,去年的题目今年网上可能就有现成答案了。”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利用灵活的“专题研究”(Special Topics)课程代码,允许每年更新内容,确保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进展。“这意味着大量的备课工作,”她承认,“但这是必须的。”
04、持续探索,拥抱变化
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AI工具的更新迭代,许多学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,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AI替代。面对这种普遍的担忧,薛冰教授展现了乐观而务实的态度。“AI技术的发展确实带来了挑战,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工作机会。”
她以自己的学生为例,即使是顶尖的博士毕业生,也往往能轻松找到非常好的工作,甚至难以挽留他们继续做研究。她认为,就像当年电脑普及一样,AI工具的出现只是改变了工作方式,新的工作岗位也会随之产生。她建议学生和家长保持开放的心态,积极学习AI技术,将其视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工具,而非威胁。
对于AI专业的学生而言,薛冰教授给出了两条核心建议。
首先是夯实理论基础。她强调,“从ChatGPT到DeepSeek,尽管AI技术不断更新,但很多本质上的东西是不变的。”扎实的基础能够让学生快速适应和掌握新的软件和工具。其次,是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。AI是一个变化进步极快的领域,只有不停地学习和探索,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,不断提高自己。
Source:NZ Story
薛冰教授的故事,是新西兰AI教育的一个生动缩影。她跨越学科与山海的求索历程,她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自由沃土上的生长与突破,以及她作为教育者对面向未来人才的塑造,都深刻体现了新西兰在AI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理念。
在这样一个尊重个体、鼓励探索、注重实践的环境中,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前沿的AI技术,更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、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视野。
在AI技术革新的当下,薛冰教授的经历似乎在说:对抗焦虑的最好方式是持续学习,保持探索的精神,如此才能守住初心,持续前进。